现行的学术评价体制有待改革。辽宁对外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吕红军教授在刊登本报深度报道版《规范学术端正学风》系列报道后,在北京学习的辽宁对外经济贸易学院的吕红军教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作为国际经济和贸易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的领导人,她有着多年的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体会到了,使她对这个话题有着深刻的感受。记者:刊登了有关学术风气的报道,看完后您觉得怎么样?吕红军:贵报的报道非常深刻。
所大学为了学术研究建立了防止外部干扰的栅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术自主性和自由性。学术研究的庄严和神圣不仅体现在其内容上,还反映在现在研究者的态度和质量上。
那最终是真理的圣堂,但必须包容失败和曲折。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风气问题已经从校园、科学研究院到道德、制度方面进入公众视野,成为社会性的热门话题。领导剽窃学生的作品,论文、著作中的大段抄袭他人的成果,不签名、虚假注解、项目申请和题目中的暗箱操作、专利伪造…这些学术性的失误、学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不断被媒体曝光。接着
则是对学术上的不正当行为的非难之声。原本存在于学术界的问题成为媒体的焦点。
我们打开字典,就能看到关于“风俗习惯”的说明。时尚习惯、社会或某个团体中流行的兴趣或习惯。这是集体的习惯,一方面是对学术的好习惯的推进,另一方面也是对学术上的不检点社会的漠不关心和习惯。记者:不良学术风气会在校园里蔓延,一定有它生存的土壤,究竟什么是学术腐败的温床?为什么会发生各种不良学术行为?那到底是个人的责任吗?还是集体的原因?吕红军:大学在职责上仍然坚持“传道”、“授课”、“解惑”的使命。
从管理方式上看,仿佛是一个管理井然、秩序井然的地方,成为了“制度化”的一种体制。例如,为了提升职称,必须向某杂志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出版一定数量的著作,向特定机关的项目申请,获得特定机关授予的奖项。这个“特定”和“数量”是对大学学术声音这个市场的垄断。
一旦身份受到制度制约,学术尊严也一定会大减价。为了获得体制内的定位,不能避免迎合个人标准。
体制是个人最大的“魅力”。学术上的不正当行为不是谁都有的,而是现在学术界的主流,与个人道德相关的更多。但是,不能认可过于严格的制度的繁杂规定。这是对思想和学术的最大危害。应该重建和改善现有的学术规范,不仅是呼吁和谴责道德,还应该依靠硬件基础设施。
记者:如何从大学的学术评价体制改革着手?吕红军:现在的学术评价体制就像爬梯子一样,每层楼都有比下面的楼层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严格的要求。为了攀登更高的一层,个人在对评价标准的迎合中,以失去学术尊严为代价,用其他手段交换规定的内容。
人在一定的道德范围内用非正常的方法获得生活方式的利益。这个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是在这个制度中,客观地把学术和生存变成了可以交换的形式。
不是严格、沉着的态度,而是用投机的方法评价体制所必要的“学术成果”,是对学术的致命伤害。当乘机巧妙地成为一种习惯时,每个人都忽视它甚至把它作为一种能力去崇拜。制度的框架彻底腐蚀学术的身体。要解决
目前存在的很多问题,从上到下的解决方法是最有效的。必须彻底打破以现在学术上存在的价值观为基准的观念和体制,采用过度干预学术研究的行政方式。但是,并不是废除制度和体制。没有规则的话就不成方圆,但是这个规则不能松弛。细化的量化评估体制是导致学术风不正的直接原因。
社会的急功近利和躁狂的风气,不完全的定量评价指标对学术研究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科学研究不是马上产生效果的机器,而是必须消除学术研究和利益的直接关联。几年来,大学的发展受到了比较多的干预,其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
所大学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大学的管理应该更多地反映在指导上。学术规范和学术风气的建设是为了进一步维护学术尊严,现在我们管理制度,评价体制做的最大限度地减少把制度带来个人的物质、利益的“魅惑”。